古筝究竟有多“古”?

     去年《天天向上》上“民乐f4”,古筝界大咖王中山PK琵琶界多面圣手方锦龙,王大师就调侃方老师“别看他头发白很古老的样子,他的琵琶可不如我的古筝古老”。今年《国乐大典》上,王大师和方大师又重演了这个梗。


    的确,古筝是名副其实的“古”乐器。土生土长的华乐都是单字的,古筝其实名“筝”,只不过现代人为了提醒大家这件乐器很有历史才冠以“古”字。那么你知道目前可见的关于古筝最早的文字记录是什么吗?是战国时期一位名叫李斯的秦国客卿写的一篇给秦王看的折子《谏逐客书》,创作于公元前237年。情况是这样的,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因为一个叫郑国的韩国间谍差点害了秦国,以及想避免再度出现一个吕不韦干预他一统大权,向咸阳的各国士子发布《逐客令》,作为楚国来秦的客卿李斯,曾经为分化六国君臣出谋划策,贡献不菲,正欲在秦一统中原的历史进程中大显身手,不甘被逐,于是例举秦国先王重用外来人才取得不俗成绩的历史事实来劝说嬴政,期间还例举了秦国所用物资、秦王爱听的音乐皆来自六国的例子,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含“筝”的话: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意思是:那些击瓮、叩缶、弹筝、拍打大腿的秦地民间音乐,您(嬴政)不听,非要听郑卫那些外国的音乐,还不是因为人听音乐就图一个受用,故而选取自己喜欢的听;可是在选择人才这件事上,您却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排斥外来士子,难道您重视声色犬马胜于苍生黎民吗?这样下去,您想一统天下可就难咯!


    今天说起古筝的源头,多以为是秦筝,并多举李斯的这段话,其实这段话里贬筝的意味非常浓厚,认为筝是一种粗陋难听的乐器,难道我们古筝的源头就是如此地位卑微,不得帝王青睐的一种乐器吗?当然不是,经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越国的“筝”,江西贵溪县的崖墓筝、吴县长桥筝,虽然没有文字写明是“筝”,但根据岳山高度、弦数(13)、木板长度等结构工艺,以及文献里对上古乐器的描述,经考证,这些乐器就是筝的早期形制。


    

    如此看来,战国以前筝这种乐器就已在吴越地区流传,并且弦数13,今天日本筝、潮州筝还保留13弦传统,所以13弦算多的,那么所奏出的音乐也是有“要妙之音,变羽之转”,有一定可听性的。李斯所说的“真秦之声”的筝,只不过筝在秦地民间流行的一种简陋的状态,很可能只有五弦,能奏出的音也就五个左右。


    那么嬴政喜欢听的郑国音乐,又是怎样的音乐呢?笔者看到过一篇文章这样跟古筝在一起,显得有文化!(二)谁是古筝界最有名的古人么?,作者看到过一张春秋时代的琴,琴上有“郑”字样以及“琴”字样,而琴的形制似瑟,但就结构来看只能是筝,郑国在战国初期就被灭了,所以这张琴是春秋时代所产,说明春秋时代中原地区就有了筝这种乐器,并且参照瑟的形制经过改造,为王公贵族服务。可见,筝并非只有民间娱乐这一用途,它既能下里巴人,也能阳春白雪,不像琴瑟,只能束之高堂。这个发现让人思考的一点是,筝并非秦国独有,也并非始于秦国,或者说不能证明秦国就是它的嫡系老祖宗,中原的郑国有筝,只不过名字不叫筝,用“琴”字称之;南方的越国也有筝,也不叫“筝”而已。


    秦王嬴政爱听的郑国音乐编制里,也是有筝的哦,只不过那是雅化的筝,和秦地民间的俗筝在艺术性上有着很大的悬殊。


    关于筝的历史研究永无止境,我们目前应该了解的筝常识是:筝这件乐器早于它被叫做“筝”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华夏大地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根据各地的环境以及文化不断演变自身,其名称和形制、结构都在与时俱进地变化,最后当秦国统一六国,变成一个包揽九州的超级大帝国,“筝”这一名称便口口相传延续千年,“秦筝”也成了传播筝文化的有力大使。


    有趣的是,上古的筝时而如瑟,时而如筑,变化无端,一会儿庙堂一会儿市井,甚至名号都各种各样,和始终叫“瑟”并只供贵族使用的瑟比起来,显得像个不入流的杂牌子,这就如同古往今来,扬“(古)琴”抑“筝”是很多文化人的意识,认为筝俗琴雅,宋代周必大《进锡宴澄碧殿诗》说“泉声韵瑟琴,一洗筝笛耳”,赞赏清泉之韵美如琴瑟,可以洗净筝笛留在耳中的污垢;而“一洗筝笛耳”的语典最初来自苏东坡的“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可是,瑟早已成为博物馆中只供观赏的古董,音响已绝;古琴成了小众的一门器乐,习琴者多以“琴者悦己,筝者悦人”来证明琴之雅。而筝,好像自诞生起,体内就有一颗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种子,不需要借助辞藻的装潢,就能以音乐打动人,如今,筝是民乐中习者最多的乐器。


     作为筝人,我们不应该为这么一件生命力不凡、永不被淘汰的乐器而感到骄傲吗?

评论0条评论

    潇湘夕岚+关注

    古筝/编曲/作曲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