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怎么对抗练琴中的枯燥心理


 

前两回谈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借用视觉想象来激发弹琴的乐趣,属于旁科借力法,另一种是目标导向练琴法。今天来谈的方法,是从乐感这个视角切入的,谈谈乐感对于练琴的意义。

单纯的指法训练是无法和乐感扯上关系的,只有对于练习曲和乐曲的练习,有乐感助力和没有乐感助力,效果是大相庭径的。

乐感具体来说,包括你对乐曲旋律的熟悉程度,即你能不能从头到尾完整地哼唱出来(用音符),而且要流畅,节奏要有十足的把握,甚至脑子里可以完整地显示出乐曲旋律蜿蜒流过的线条;再好一点,除了旋律成竹在胸,还能对和声、配器、曲式结构有一定的印象,能够对乐曲有自己的分析。

乐感对我们弹琴到底有什么帮助呢?比如:你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唱出音符,并且节奏能把握好,你就可以在琴上把这段旋律弹出来,相信做到这点的人都能感受到音乐在心头飞扬的快感!你能给一段单旋律配上和弦,让音乐听起来不再是单调的,变得丰富生动起来,于是,你不再需要靠曲谱了啊,随时随地能在琴上吟唱!背谱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你唱几遍弹几遍印象就刻在你心里,于是你背谱的效率提高了,你学曲子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能够在一段时间里接触更多的曲子。

综上好处,可以引申出一条更长远的好处——音乐创造力,乐感好,你会自发寻找优秀的音乐去听去消化,你积累的音乐素材就会比别人多,而音乐素材的积累,对于习琴者的意义就是,你弹曲子会自然有自己的鉴赏和分析,会有自己的想象和追求,你能预见这首曲子你将来会弹成什么样子,你会尽你所能发掘和这首曲子有关的一切元素。

有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用在音乐上,就是你听的优秀音乐越多,你的乐感就越好,越能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即兴、比如作曲、比如编曲,像读了很多文章你就会写文章一样,听了很多音乐,你也能哼出一两段自己的音乐。

那么,关于乐感的重要性,我就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探讨怎么给习琴者选择适合的音乐,去听,去积累乐感。

旋律性优先,旋律好的音乐,哪怕配器一般,织体简单,也会激发你内在的音乐感。我个人一直比较认同叔本华说的“旋律是音乐之魂”,其余的曲式、和声、配器当然也很重要。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们可以选择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乐,像肖邦是很抒情很唯美的,他的《夜曲》小品二十首都是旋律线条很优美舒展的,并且都是纯钢琴曲,没有别的配器,旋律之美足以占据你所有的心神;舒伯特的《小夜曲》清新而抒情;巴赫的《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号的前奏,也是纯一器乐无配器,全凭旋律抓人,是巴洛克音乐中最具跨越时空的魅力的一首;莫扎特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之柔板也利于培养对旋律的细腻捕捉;歌剧里最有名的几首咏叹调都是旋律非常流畅婉转的,比如《卡门》里的《哈巴涅拉舞曲》,《贾尼斯基基》里的《O Mio Babinno Caro》,《佩尔·金特》里的《索尔维格之歌》,我们无需知道歌剧的内容、歌词的意思,就可以为这些旋律神魂颠倒了;还可以听听Secret Garden,一支新世界音乐组合,键盘手与小提琴手的组合,音乐是古典浪漫时期韵味与北欧风情的混血儿,听听《norcturne》《神秘园之歌》《papillon》就能清晰看到他们的风格。

由于家人的缘故,我从小听着大量西方音乐,民乐听得相对少些,可我从未觉得西乐和我所学的民族乐器古筝有任何违和之处,我小学的时候就自发在琴上弹舒伯特的《小夜曲》,还觉得很开心,我觉得这是“音乐是一种超越国别、民族的语言”在我身上的显灵。当然,我从小就对王立平的《红楼梦》原声带痴迷得不行,家里那张歌词也被我蹂躏得软绵绵的。长大以后我听了古琴、二胡、琵琶等民乐,觉得美得不行,古琴旋律有种来回游离、醉意蹒跚、兴之所至的魏晋风流,不是要宣扬什么道理,也不要发泄什么情绪,而是把人心底很隐秘的一些心理活动刻画出来;二胡《月夜》像是神游,我爱《月夜》胜过《兰花花》这样的大型协奏曲,《月夜》的曲式是传统和古风的,也有一种不问过往不盼将来的自然风流,又有一丝童年小坐井边看月影的无忧无虑,美极了!琵琶弹《月儿高》,那是怎样一种华贵、空灵、仙意婉转?

我是先入了旋律的坑,对音乐迷恋得一发不可收拾,便有了兴趣去了解更多音乐的元素。比如和声织体之奇妙,无人不听的《卡农》,其实一开始是弦乐四重奏,一把小提琴拉出絮絮一句,继续往下诉说,第二把小提琴此刻重复着第一句的絮絮进入,过一会儿,第三把进,又过一会儿,第四把进......这是帕赫贝尔唯一传世的名作;巴赫是复调大师,可以听听最有名的《G小调赋格》,那是四个不同声部的分分合合,听起来各说各话,但他们一起说话甚是像一家人,协调得很。

音乐横向看是旋律,纵向看就是和声。而横向和纵向都少不了配器这个元素。比如一段音乐,前一句是古筝主旋律、曲笛伴奏,后一句是曲笛主旋律、古筝伴奏,从横向看是有两种配器在协力完成旋律,从纵向看除了旋律还有伴奏,如此,音乐的层次就是多样化的。我听协奏曲,听交响诗,听交响,除了把握旋律走向,最重要的就是品味配器的安排,如何渲染出不同的氛围,这个也是我们常说的编曲。古典音乐家往往是作曲兼编曲的,斯美塔纳写《我的祖国》不会写出旋律就扔给专业编曲师,他还要写出若干个声部的五线谱,经过乐队演奏最终定型,流传于世。

流行音乐我也听,我喜欢八九十年代港台歌手的歌,因为旋律性很强,《驴得水》中的《我要你》旋律写得也真出彩,手嶌葵和小野丽莎唱的歌都是旋律优美的,现在流行的古风歌里,我觉得《浮生未歇》旋律是真好。

习琴者要听音乐,要听好音乐,好音乐首先要旋律过关。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不会出错,一经过时间的检验,耐听,二不太晦涩艰深,容易入戏。听听自己所学乐器的名曲也不会出错,其他乐种也只管多接触。然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特点也各不一样,遵循自己的听觉,适当参考一下别人的推荐,就好。至于听音乐的器材,这个我自己是不怎么研究的,我觉得用最方便的器具比如手机播放就行,有个音箱当然效果更棒。

 

 

 

评论0条评论

    潇湘夕岚+关注

    古筝/编曲/作曲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